前段时间我发过关于Google Gulp饮料的blog,不过里面全是E文,连我自己都懒得看了——也算没水平看吧,
简单来说,Gulp就是一种功能饮料,不过只能凭瓶盖购买,至于瓶盖哪里来?找喝过的人要吧。
这种方式似乎就是Google引以为豪的Gmail Invite方式如出一辙,不过当初Gmail的邀请是出现在Blogger.com的Activer身上。现在的饮料是实物,不知道是怎么卖出去“第一瓶”的?
猜一下:是不是先卖给那些经常在Google楼下游荡的人?那中国要到什么时候……
至于标题提到的”Snapple“,
是在东方卫视的《决策》栏目了解到的,不过,Snapple跟Gulp唯一一样的就是“都是功能饮品”,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“另类的销售模式”…..
从《决策》中了解到,Snapple走的是Cool的路线,不出现在超市之类的公众销售渠道,而只是出现在“夫妻店”、便利店这些小的流通渠道,不过Snapple做成功了,按照“他加她 CEO”说的话:可口走的是大众化品牌,百事走的是Cool…
不过,遗憾的是,Snapple的辗转过程,被桂格收购的部分,居然被列入了《十大最愚蠢商业决策》,并且其中说到:
1994年,市值达60亿美元的桂格麦片耗资17亿美金收购了市场中的爆发户饮料企业Snapple,3年后,又以3亿美元的价格将Snapple卖出。桂格疯了吗?公司的CEO 史密斯伯格因将佳得乐打造成运动饮料市场中的名牌而闻名于业界。一位业内人士说,收购Snapple是由于史密斯伯格认为Snapple与佳得乐会拥有同样的市场和销售渠道。而实际上Snapple是依靠连锁加盟的形式销售,与佳得乐根本不同。这一点本是显而易见的,但董事会似乎在睡觉的时候做出了决定,当他们终于醒来时,就干脆地炒掉了史密斯伯格。
桂格大脑(管理层)的确看来有问题,把两种不同风格的东西混为一谈。一种独特的东西跟佳得乐一样使用最平民化的、平庸的销售渠道,那Snapple唯一吸引客户的特点都没有了,那还是Snapple么?还是客户需要的“独特”、“个性”、“与众不同”么。在我看来,这也是桂格失败的原因——毕竟是一家主要出售麦片的公司,哈哈…
不过在我看来Google的行为更加疯狂,对于Gulp,竟然使用“老鼠会”的销售模式,而且还可以“瓶盖生饮料”。
相对于Snapple来说,Gulp的销售渠道更加的“独特”、“个性”、“与众不同”,能获得Gulp估计就跟当初Blogger获得Gmail一样令人激动,但是,单纯的依靠这样的销售模式,Google是否盈利?
盈利问题应该还是最终的矛盾。如果Gulp靠瓶盖可以兑换一瓶Gulp,那么……10瓶换10瓶,Google只得到1/2的钱,再换10瓶,那就是1/3……按加法计算,这样的量的无限的,那么,最终Gulp是倒贴钱的一种产品,而停产只会丢面子…..
不过,兴许Google的Gulp会像F1赛车一样,除了形状,基本都是广告,从而依靠广告盈利。当然,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方式,不过Google向来依靠“创意”出乎人的意料,兴许……那种饮料在你饮用后,能记住一大堆广告名称跟内容?不好说哦~~从基因下手?…….还是冒冷汗了……..
为什么提这两种饮料,这也是我大脑里面比较混沌的问题,
不过,似乎看来只是为了两种相似的饮料的不同结局而惋惜,也让我学习了决策的重要性,毕竟一项收购不像买瓶汽水那么简单。
正确的决策将是长期盈利并且效益可观的,而错误的决策将是入不敷出的沉重代价。
不过,一切都是围绕着钱转,没钱,自然就没戏了…….